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譬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手却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可以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比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教幼儿分别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让幼儿弹拨,用铅笔、蜡笔等让幼儿划、画、涂、写,训练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不让水不洒出来,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会大大减少。
而孩子想破坏玩具只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换句话说,当他故意破坏玩具的时候,其实就是想知道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此时,也许玩具本身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所以有时候他就像面对一个讨厌的人一样使劲砸碎玩具,然后再对隐藏在里面的让他感到神秘的东西“一探究竟”。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对于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父母要理解。要关心,并保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果对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盲目批评、生气,会冷却孩子蠢蠢欲动的好奇心,扑灭孩子日益萌生的强烈求知欲,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父母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大一点的孩子,还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刀等工具,让他们自己拆装。